栾帆在《舆论陷阱:媒体危机应对指南》“新媒体 新舆情”章节中,剖析了“人人都是记者”“流量至上”“信息茧房”等当下舆论生态的核心特征,这些洞察为志愿服务组织应对舆情挑战、规避舆论风险提供了重要启发。 正视“人人皆记者”的传播现实,主动把控信息出口 在“人人都是记者”的时代,志愿服务组织的每一个行动、每一句表述都可能被放大传播。这要求组织: 建立常态化信息发布机制,通过官方账号及时公开活动进展、资金使用、服务成效等关键信息,压缩不实信息滋生空间。 培训一线志愿者掌握基础沟通技巧,面对公众询问或质疑时,避免模糊回应引发误解,必要时引导至官方渠道处理。 警惕“流量逻辑”下的舆论扭曲,坚守透明与真诚 部分媒体或自媒体为追求流量,可能片面解读志愿服务活动,甚至制造冲突话题。对此,组织需: 涉及争议性问题时,第一时间发布完整事实经过,用数据和细节回应质疑,避免被碎片化信息“带节奏”。 主动与负责任的媒体合作,通过深度报道展现志愿服务的真实价值,对冲非理性声音的影响。 打破“信息茧房”,主动构建多元沟通渠道 网络信息茧房容易导致公众对志愿服务组织产生刻板印象。组织应: 拓展沟通场景,通过社区宣讲、开放日、受益者故事分享等形式,让公众多角度了解组织运作。 利用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体形式,直观呈现志愿服务过程,增强公众参与感和信任感。 从“新闻反转”中学习,建立危机预警与复盘机制 志愿服务领域也可能出现“新闻反转”事件,组织需: 建立舆情监测机制,及时发现潜在负面信息,提前评估风险并制定应对预案。 事件平息后,无论结果如何都进行复盘,分析舆论发酵的关键节点,优化自身流程和沟通策略,避免重复犯错。
总之,志愿服务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公众信任。在复杂的新舆情环境中,唯有以透明为基、以真诚为要,主动适应传播规律,才能有效规避舆论陷阱,持续传递公益价值。
来自: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;原作者: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
|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