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句: 要想大幅提高管理者绩效、成就和满足感,提高有效性可能是我们唯一指望得上的办法
我们不是要去努力培养全新的超人,而是不得不使用现有的人让组织运转起来
对于能力和知识这些资源,提供有效性是提高它们的产出及其质量的唯一标准
我见过有效的管理者,······。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,就是都有做好正确的事的能力
如果只要做到有效,需要的只有熟练
要想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学会五种惯常做法 作为有效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,结合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中“有效带来的希望”“有效真的可以学会吗”两章内容及相关金句,让组织和志愿者“有效”可从以下方面着手: 一、让组织有效:聚焦目标与资源适配 明确“正确的事”:组织需锚定核心使命(如服务特定群体、解决某类社会问题),让所有工作围绕这一目标展开。避免因“任务繁杂”偏离核心,确保资源(人力、时间、物资)优先投入关键领域,这是组织有效的前提——正如金句所言,有效管理者的共同特质是“做好正确的事”。 用“现有人”搭建高效协作框架:不追求成员“全能”,而是根据志愿者的能力、知识特长进行分工,比如让擅长沟通的负责对接服务对象,让擅长策划的负责活动设计,通过合理搭配让“现有资源”产出最大价值。同时,建立清晰的流程(如任务分配、信息同步、反馈机制),减少内耗,让组织运转更顺畅。 - 以有效性为资源管理标准:对组织的培训、活动、项目等,均以“是否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”为衡量标准。例如,培训内容聚焦志愿者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(而非泛泛而谈),活动策划以“是否真正解决服务对象需求”为核心,确保每一份投入都能转化为实际成效。 二、让志愿者有效:赋能与引导并重 帮助志愿者找到“价值感”:通过明确服务目标、反馈服务成果(如告知“你的陪伴让老人情绪明显改善”),让志愿者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有意义——这是“有效带来的希望”的体现,能激发其投入度。同时,管理者需关注志愿者的“满足感”,认可其付出,增强其持续参与的动力。 教授“有效的方法”而非苛求“熟练”:有效性并非单纯的“熟练”,更需掌握核心方法。可结合“五种惯常做法”引导志愿者: 善用时间:帮助志愿者合理分配服务时间,避免因时间冲突放弃参与; 发挥优势:根据志愿者特长分配任务(如让有摄影技能的记录活动瞬间),让其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价值; 聚焦贡献:引导志愿者思考“我能为服务对象/组织带来什么具体帮助”,避免“为参与而参与”。 降低“有效”的门槛,传递“可学会”的信心:通过案例分享(如“某志愿者从生疏到高效服务的过程”)、简单易懂的培训(如“3步完成服务对象信息登记”),让志愿者明白“有效”并非遥不可及,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,从而更主动地追求有效。 三、管理者的核心作用:成为“有效性”的推动者 管理者自身需践行“五种惯常做法”,并将其融入组织管理中:比如合理规划组织的时间(避免频繁召开无意义的会议)、重视对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“贡献”(而非只关注活动数量)、在决策时聚焦少数关键问题(如优先解决服务中的核心痛点)。通过自身的有效行动,带动组织和志愿者共同向“有效”靠拢,最终实现“用现有力量,做出最大成效”。
来自: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;原作者: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
|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