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实践出真知!这场志愿服务课带你解锁「躬身入局」的正确姿势】 惠泽人李晓老师带来「志愿服务实践」主题线上课,以“躬身入局”为核心,从意义、方法到可持续发展全链条拆解,为志愿者们搭建了从“理论认知”到“行动落地”的实践指南。无论是初入志愿领域的“萌新”,还是想深化服务价值的“老炮”,这场干货满满的分享都让人直呼“解渴”! 为什么要志愿?三重价值解锁“躬身入局”的意义 “志愿不是单向付出,而是一场‘双向奔赴’。”李晓老师开篇从三个维度点明志愿服务的底层逻辑: 社会层面:志愿服务是文明进步的“毛细血管”,小到社区助老、大到灾害救援,每一份善意都在编织更温暖的社会网络; 行业层面:志愿服务是解决社会问题的“柔性力量”,通过专业服务填补公共服务空白,推动社会和谐; 个人层面:志愿服务是自我成长的“第三课堂”——拓展社交圈、提升沟通/组织等软技能,甚至在实践中明晰职业方向。 如何实践?从“服务前”到“服务后”的全流程攻略 想让志愿服务既有温度又有质量?这三个阶段的“避坑指南”请收好: 服务前:做好“知己知彼”的准备课 知己: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 我的兴趣点在哪?(如教育帮扶/环保行动/文化传承) 我能投入多少时间?(短期活动/长期项目) 我有什么能力优势?(教学/摄影/策划等) 知彼:通过官方平台、公益组织、社区等正规渠道筛选项目,重点关注: 项目是否与自身匹配(如学生可选校园周边支教,上班族适合周末社区服务); 参与前完成岗前培训,备好物资(如环保活动带好手套/垃圾袋)、调整心理预期(服务可能面临挑战)。 服务中:用“三个原则”守护志愿初心 底线原则:遵守“自愿、无偿、平等、诚信、合法”准则,不借服务谋取私利,不触碰公序良俗红线; 作原则:团队中做好分工配合,主动与服务对象、主办方沟通,遇问题及时反馈(如发现老人需求与计划不符,及时调整服务方式); 心态原则:拒绝“完美主义陷阱”——接受资源有限、沟通不畅等不完美,用发展眼光看待每一次磨合,把“意外”当成成长契机。 服务后:让“结束”成为“开始” 及时记录:用日志写下服务中的具体场景 深度复盘:对照目标找亮点与不足(如“沟通效率需提升”),为下次服务积累经验; 沉淀分享:在社交平台或团队内分享故事,用真实体验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行列。
来自: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;原作者: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
|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