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封【千策悦读】李健: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研究之完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建议

2025-11-23 21:30 |原作者: 郑东启 | 评论: 0|来自: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

摘要: 完善慈善透明生态:李健《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研究》提出系统性建议——聚焦信息公开原则与八大配套措施,推动慈善行业公信力建设近日,李健教授在其学术专著《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研究》中,针对我国慈善组织信息 ...



完善慈善透明生态:李健《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研究》提出系统性建议
——聚焦信息公开原则与八大配套措施,推动慈善行业公信力建设

近日,李健教授在其学术专著《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研究》中,针对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实践困境,提出了一套系统性改进方案。该研究以“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”三大原则为基石,围绕法律法规完善、技术赋能、监管创新等维度,提出八项具体配套措施,为构建高效透明的慈善信息生态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。本文将深度解析这一研究成果的核心建议。

一、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三大核心原则

李健教授指出,信息公开是慈善组织赢得社会信任的“生命线”,其有效性取决于三大原则的落实:

1、真实性原则:要求慈善组织披露的信息必须基于客观事实,杜绝虚假陈述或选择性披露。研究强调,应通过第三方审计、数据交叉验证等方式确保信息真实,对违规造假行为建立“零容忍”机制。

2、完整性原则:信息披露需覆盖慈善活动的全链条,包括资金来源、使用方向、项目效果、受益人反馈等。例如,除财务数据外,还应公开决策流程、利益相关方参与情况等,避免“信息碎片化”导致的公众误解。

3、及时性原则:针对突发事件或重大项目进展,慈善组织需在规定时间内主动发布信息,避免“滞后披露”引发的信任危机。研究建议建立分级响应机制,根据事件影响程度设定不同的披露时限。

二、八大配套措施:从制度到技术的全链条革新

为保障三大原则落地,李健教授提出以下八项具体措施:

1.完善法律法规,强化法治保障

当前,我国慈善领域信息公开的法律依据主要散见于《慈善法》《公益事业捐赠法》等,缺乏系统性规范。研究建议制定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条例》,明确信息披露的主体、内容、方式及法律责任,例如对未按规定披露信息的组织设定罚款、限制活动等处罚措施。

2. 分层分类管理,提升监管精准性

针对不同规模、领域的慈善组织,研究提出“差异化披露”方案:大型基金会需公开详细财务报告与项目评估;中小型慈善机构可简化流程,但需确保关键信息透明。同时,按领域(如教育、医疗)分类制定披露标准,避免“一刀切”导致的执行困难。

3. 鼓励网络应用,打造数字化公开平台

利用区块链、大数据等技术,建立全国统一的慈善信息追溯系统。例如,通过区块链记录捐赠流向,确保每一笔资金可查、可溯;开发公益APP或小程序,实时推送项目进展,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。

4. 出台透明指引,规范操作流程

研究建议由民政部门发布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操作指南》,细化从信息收集、审核到发布的各环节要求。例如,明确财务报告需包含哪些科目、项目效果评估应采用哪些指标,为组织提供“可落地”的指导。

5. 注重平台开放,构建多元参与机制

除政府监管平台外,鼓励第三方机构(如媒体、学术团体)搭建信息公开平台,形成“官方+民间”互补格局。同时,开放数据接口,允许公众通过API接口获取原始数据,支持社会监督。

6. 探索独立监管,破解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”难题

研究提出设立独立的慈善信息监管委员会,成员由法律专家、财务专家、公众代表等组成,对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独立评估,并定期发布“透明度排行榜”,倒逼组织提升公开水平。

7. 改革会计制度,统一信息披露标准

当前,慈善组织会计科目与一般企业存在差异,导致信息可比性差。研究建议参照国际标准,制定《慈善组织会计制度》,统一收入、支出、资产等科目的核算口径,为跨组织对比分析提供基础。

8. 吸引公众参与,形成社会共治格局

通过设立“公众监督员”制度、开展信息公开满意度调查等方式,激发公众参与热情。例如,允许捐赠者查询个人捐赠的具体使用情况,或组织受益人反馈会,增强信息披露的互动性。

三、展望:透明化助力慈善行业高质量发展

李健教授的研究表明,慈善组织信息公开不仅是合规要求,更是重塑社会信任、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随着上述建议的逐步实施,我国慈善事业有望从“数量扩张”转向“质量提升”,真正实现“阳光慈善”的目标。未来,如何平衡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、降低组织披露成本等议题,仍需学界与实务界持续探索。
来自: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;原作者: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



难过

郁闷

无聊

擦汗

奋斗

慵懒

最新评论
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